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区块链保护数字资产的意义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区块链对数字货币的影响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我们有幸身处两个平行世界将要交相辉映的 历史 性时刻,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物理世界,它不会消亡也不会萎缩;另一个是混沌初起的虚拟世界,它向我们走来,但还模模糊糊。如果你愿意,可以拒绝进入虚拟世界,但你的生活会有许多不方便;2025后出生的人,会觉得虚拟世界的一切是那么自然和熟悉。
区块链的意义
任泽平在《于无声处听惊雷——从2018年统计公报看中国未来》(2019年3月3日)一文提到,“据IMF估计,2018年全球GDP总量达84.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和美国占全球GDP比重分别为16.1%和24.2%”。中国2018年GDP相当于90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非小号截至2019年3月3日19:33统计的数据,数字货币总市值约为1364亿美元,其中比特币约674.27亿美元,以太坊141.38亿美元。也就是说,数字货币总市值仅占全球GDP(84.8万亿美元)的1.6‰。
我认为,物理世界的资产会逐步映射到虚拟世界。2018年8月,我觉得将来可能会有多达50% 60%的映射,这样,数字货币仍将有超过二三百倍的增长。
实际上,满足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在现代 社会 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且消费相对较低。当温饱之类的生理需求满足后,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有安全、 情感 、被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和精神需求,而且这部分的消费会逐渐增加。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2018年统计公报看中国未来》的统计数据正体现这种变化,文中提到“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创新高,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创 历史 新高,消费的贡献大幅提高。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8%和60.1%,较上年变化-0.9、-0.5和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创 历史 新高。”
虽然服务业不能完全与广义虚拟经济这个新世界一一对应,但重合度很高。2019年春节期间,影片《流浪地球》非常红火,至今票房已破45亿元人民币,如果从劳动创造财富的角度来看,摄制组创造的财富相比他们投入的劳动,在逐日增加。
在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学》里,还提出生活创造财富、财富是文化的载体等观点,我也非常认同。生活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当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愿意花费在满足心理和精神需求方面的开支也将远远大于温饱方面的开支。类似影视、书籍、音乐、教育、 游戏 等优质的数字内容可以很容易地被复制利用,而成本却不会成百上千地增加。
因此,我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原来我的观点是:物理世界的资产会逐步映射到虚拟世界,但不会是100%,可能最多达50% 60%),相信未来虚拟世界的资产(如牛顿先生提出的比特资产,林左鸣提出的虚拟经济)会远远大于实体世界的资产(如牛顿先生的原子资产,林左鸣的实体经济)。
数字化是无可阻挡的趋势。虽然当下每个人的生理信息、行为数据、心理信息,数字化的比率还很低,但随着软件定义世界的逐步深入,因为需要便利的生活,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用信息,我们将主动拥抱,或者被动接受,使得每个个体的数字化比率逐年攀升。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之前出生的人们可能感受不到,但那些诞生之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价值网就已经普及的新生代们,数字化生活反而成为一种常态,为了和他们交互,年长的人也会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生活比率。
在数字化征程中,个体信息的隐私保护、数字资产的安全和转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由区块链搭建的可信基础设施(可信计算、可信存储)将成为必须。 因为,区块链世界里每一个比特都同时被存储记录在各个节点上,无法随意增删或修改,极大增强了确定性。
王嘉平在《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中说:“区块链将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构架进一步拓展,使其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被单一的控制方掌控,让所有的人都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这让我想起我组织撰写的《软件定义存储》提到的,受VMware首倡的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oftware Defined Data Center)分成了三个阶段:
1.抽象(解耦或标准化)
2.池化(虚拟化)
3.自动化(策略驱动)
之前我在《变化即挖矿——从FCoin交易所、麦当劳发行MacCoin代币引发的思考》中提到:“区块链就是全网同步的分布式日志集或记录集”。以区块链1.0也即比特币为例,它包含记账或者记日志这类的指令,以及账本或日志这类的数据。指令和数据形成一个逻辑的计算系统。早期的计算机,它的软件系统和数据都是紧密耦合在物理计算机里的,这台计算机容易被损坏,指令和数据也都容易被篡改;后来出现了高可用集群,物理上的安全性有所保障;虚拟化和云计算出现后,软件系统和物理硬件进行了解耦。但是,无论软件系统漂移到哪个物理硬件上,该物理硬件的所有权都属于同一个个体或者组织。因此,有可能因为对外界防范不严密(如黑客攻击),或者内部的误操作,甚至是恶意操作,导致指令或数据被篡改。
然而,采用区块链使得软件系统运行在成千上万个节点上,而且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记账或者记日志。这成千上万个节点的物理硬件的所有权归于不同个体或组织,而且他们之间还相互不认识,因此,这个软件系统不仅从物理位置上实现了解耦(架构的去中心化),还实现了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解耦(组织的去中心化)。实际上,整条公链的各个节点,是基于共识(公开的规则),由许许多多相互不认识的个体或组织,以自组织的方式构建而成,本质上没有任何个体或组织拥有所有权,因此也就没有单一的控制方能掌控,或者篡改上面的指令或数据。这是一种非常彻底的解耦。
需要注意的是,在比特币系统里,并没有实现共享计算,而只是完成了共享账本,大家在做同样的计算。然而就是这个共享的账本处理,掀开IT 历史 的新篇章。因为,这个处理过程被所有节点参与方认可,是可信基础设施的基石。
#比特币[超话]# #欧易OKEx# #数字货币#
从学术角度来解释,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位女性,你男朋友每次跟你说一句肉麻的话或者承诺给你买东西,你都立刻录下来并且发给你的和他的所有闺蜜、同学、同事,还有各种群和朋友圈,让他再也无法抵赖,这叫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能够通过运用数据加密、时间戳、分布式共识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在节点无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从而为解决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区块链的应用领域有数字货币、通证、金融、防伪溯源、隐私保护、供应链、娱乐等等,区块链、比特币的火爆,不少相关的top域名都被注册,对域名行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微信作为当前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连接器,所有的价值都基于“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财的连接,人与事的连接,现在也可以人与物的连接(摩拜小程序扫码骑车),但所有的“连接”都有一个前提就是 我信任微信,信任腾讯,信任法制对互联网的规范,信任 周围的人都在用微信,这种信任追根溯源是对中心化的信任,对名誉好的企业信任,对机构,法制,社群的信任。
而如今区块链似乎可以实现区块链网络里的每个节点变成“微信”,为了形成这种去中心化的信任,我们需要给节点“微信”定义唯一可信的数字身份, 这个数字身份不仅仅是你有了区块链网络里管理你自己数字资产的私钥,还要让这个数字身份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应用场景落地,因此还需要赋予之前提到的法制,机构,社群的信用标签。
未来的世界是分布的,并且每个节点都是可验证,可信任的,无论放在区块链还是现实世界,每个节点都变成我们大家信任的“微信”,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被别人信任的“微信”。
附:数字身份对于区块链的意义-刘永新(NEL)
1.特修斯之船-如何定义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身份,我们经常会向别人介绍自己,有时会发自己的名片,有时会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可是身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定义身份,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
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叫做“特修斯之船”,特修斯之船可以在海上长久不间断航行数百年,一块木板腐烂了,就换一块新的木板,直到有一天,船上所有的木板都不是原来的木板,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吗?
人体就像是特修斯之船,细胞一直在做着新陈代谢,那么所有的细胞都更新了一遍,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如果你的思想、性格也改变了呢?
所以,如何定义你自己好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2.生活中的身份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种身份,例如在公司里,你有自己的职位,在家庭里,可能是丈夫、妻子或者孩子,对于银行来说,你是他的客户,对于你的房子来说,你是他的主人,是租客的房东,对于你的车子来说,你是车主。
所以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场景中,你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通常对应了不同的客体。对于银行来说,它在意的是你是不是他的客户,你在家庭里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并不重要,对于车子来说,只要你有它的钥匙就可以启动它,你是不是房东它并不关心。
3.定义身份
根据前面的探讨,我尝试定义身份:
身份是关系的标识,
关系是双向的,
关系代表了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所以对于不同的客体,你们有着不同的关系,你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有着不同的身份。
对于国家来说,你有着公民身份,通常用身份证代表,公民身份代表了你有着纳税的义务,代表着你有选举投票的权利。对于银行来说,你是他的客户,代表了你在它那里的存款和负债。对于区块链来说,你掌握了私钥,代表你拥有私钥控制的资产,私钥就是你的身份。
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客体而去探讨身份,重要的不是你是谁,重要的是你在别人眼里是谁。
在身份使用的过程中,包含认证和验证两个过程,例如中国人出生之后要到派出所上户口,这就是认证过程,此后出示身份证,就是验证过程。在网络上账号的注册和登录就是身份认证和验证过程。而区块链对资产所有权的认证和验证是通过共识算法达成的,可以简单的认为是51%的投票认可。
4.可信数据
中本聪在比特币的创世块中写入了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这句话是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意思是“总理大臣第二次拯救银行于危险边缘”。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体证明了泰晤士报当天一定发表了这篇文章,体现了区块链具备的存在性证明的能力。
然而,区块链只能保证写入数据的不可篡改,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我们之所以认为这篇报纸文章一定存在,是因为写入区块链的是中本聪,数据的真实性是由中本聪的信誉保证的 。
实际上,数据的真实性是通过两种方式产生的:
去中心化方式,或者说51%民主投票,例如比特币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实际上是通过51%算力投票的方式保证的,对于链外数据上链时,也可以通过人工投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例如去中心化预测平台Augur。
但是,不是所有的共识都能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达成。
例如一个艺术品究竟是真还是假,是通过专家鉴定的,而无法通过少数服从多数,鉴定结果的可信度是通过专家的信用保证的。对于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是在上户口的时候,由派出所认证的,而不是由全体中国人投票认证的。所以对于特定的场景,有时候不得不通过公认的权威来确认事件的真实性。
通常,链上原生的数据,例如代币的分发、交易等数据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机制来达成共识,但是对于链下数据上链时,其数据真实性需要依赖上链者的身份信誉背书,有时候也需要法律手段通过问责机制来威慑造假行为。
5.可信数据上链
所以对于链下数据的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或者权威身份的信誉背书完成。
可信数据上链的基本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你要有个数字身份,这个身份的认证有可能是通过51%的投票产生,也有可能是通过权威认证。
然后在数据上链的时候,需要附加上身份信息。
数据使用者获取到数据后,对身份信息进行验证,然后根据验证结果决定数据的可信度。
6.身份管理
当我们使用网络应用时,需要注册、登录账号,有时候,为了方便,我们会使用第三方应用来注册及登录,这种身份托管方式虽然提供了便利性,但是第三方应用其实可以在未经我们授权的情况下登录应用,并进行操作以及获取个人数据。
所以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能够兼顾便利性和安全性,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同一个账号登录不同应用,并且完全是由自己控制。
数字身份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数字主权身份,在中国表现形式是CA证书、EID等方案,要满足政府监管,兼容国家法律,必须知道主权身份。
数字网络身份,即各种APP的登录账号
数字资产身份,即各种区块链资产的地址及私钥
数字身份管理应用应当能兼容这几种身份,能够实现身份的认证、验证、注销、丢失找回等。
还应当有一个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及权限管理。
区块链平台可以作为数据存证平台,将数据的指纹、读写记录等进行存证,智能合约可以实现身份的验证,通过加密技术避免多余信息泄露,也可以通过多重签名实现密钥找回。同时,区块链也是数字资产的登记平台。
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APP登录,电子合同签署,供应链,版权保护,资产数字化。
当数字身份和区块链结合之后,再加上数据管理平台,就可以实现联盟链的需求,例如银行间的KYC联盟。联盟链的本质是基于身份的数据互信,是不是一条单独的链并不重要。
而区块链资产和主权身份关联起来后,就可以满足政府监管需求,可以在应用层增加满足监管需求的监管策略。
因此,未来区块链要想大规模应用,必须要解决数字身份问题,数字身份是链上和链下的桥梁,是区块链走向合规监管的桥梁。
而随着构建在区块链上的应用和资产越来越多,因为有统一的身份标识,大数据分析也成为可能,因此,大数据和区块链的结合,也离不开数字身份。
看MBA智库对“数字资产”的定义:
在我们生活中区块链保护数字资产的意义,区块链保护数字资产的意义你的钱在支付宝里直接消费就是常见的数字资产使用的一种方式,也就是电子支付系统,除此之外,我们经常用到的网络办公、网络炒股、在线读书或影音播放,都是在使用数字资产。喜欢电竞的人应该会知道pdd百万买歌曲版权的事件,这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数字资产。对企业来说,线上发行的优惠券或者积分都是资产数字化的运用,有些公司还将股权通过数字资产形式进行分发。
万向肖风:资产不进行数字化 十年之后会变穷
而对于社会而言,资产数字化是一大趋势所在。看看这些火热的企业,BAT帝国就是在互联网的数字经济中一飞冲天的,近年的滴滴、美团、P2P借贷还有近来大热的ofo,都离不开两个关键——资产流通,共享经济。而资产流通最便捷的办法,毫无疑问就是将资产数字化!而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将实体资产通过智能数字化的方式更加便利的进行资源共享。
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成本。
资产数字化对于企业内部来说,更是能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率的最优解决方案。将隐私文件用技术手段进行加密和保存,安全性也会远远大于在实体中保存,毕竟现实不像电影,能将高级密码技术简简单单破解开的人并不存在。而且数字化的资产也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当大资管时代来临,资产管理需要面对的资产种类成千上万,涉及到大量的计算,仅靠人工将无法完成。
我喜欢说,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想要达到某个目的,当技术能获得更优的解决方案时,我们才使用,不能拘泥于技术本身而忘了原有的方向。那么为什么要用区块链实现资产数字化的技术呢区块链保护数字资产的意义?
1.去信任化。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系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转移到对机器的信任上,而机器是不会骗人的——它没有感情,只按自己的方式去运行。这让因为信任而产生的多个中心环节大大缩减,在一些行业中甚至可以去掉中介,供需信任完全基于这个神奇的机器。
2.去中心化的特性。在现在,持有的股权想要转让要办理很多手续,找各种不同的部门才能办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而区块链技术如果加上电子合同就能改善掉这个问题,持股人可以像买卖T+0的股票一样去交易掉股权,而且还同样是受法律保护,再加上跨链技术呢区块链保护数字资产的意义?(跨链:比如说区块链保护数字资产的意义你直接用你的股份直接买他人的数字版权,减少了换法币的步骤。)那该多方便!
3.高度透明。我们最怕的不就是信息不透明,还有一些资产公示不完全么,应用区块链技术就能解决掉这个问题了,只要是设置好公开的数字资产,每个人都能查看,再也不用怕说了公开的却看不到的问题了。如有有需要的话,谁持有多少的资产甚至都能显示,还能避免一些黑幕交易。
4.匿名化。我们经常一不小心就在互联网上进行“裸奔”了,我们的信息在某些不良的公司中被标价售卖,或者…我记得是有记者曝光过几百元查一个人所有记录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时地能接到一些推销电话,诈骗电话也大都是在知道你信息之后才容易成功的。而在区块链中,交易我们只显示一个地址,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减少信息被公开兜售的可能。
虽然区块链技术还不完善,但其在多领域都显示出它的巨大潜能,在资产数字化方面更是“量身定制”版的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国内第一个开源区块链项目——小蚁区块链就是定位于此。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区块链保护数字资产的意义和区块链对数字货币的影响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