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web3.0区块链派币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区块链 web30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DeFi就是去中心化的金融,Decentralised Finance的意思。
在创造了基本的「Token」之后,加密数字货币界希望能够把金融交易的一部分,也给去中心化,这就是DeFi的由来。
把金融去中心化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用什么来取代「信用衍生」。
基础的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转账,是「所有权」的转移,我「拥有」一个比特币,我转给你了,那么这个比特币的所有权就归你了。这种转账的性质赋予了加密货币「资产」的特性,具有很强的抗审查、抗监管的能力。因为借贷关系政府是很容易控制的,只要宣布冻结张三的帐户,那么银行里面的这些钱其实张三就无法动用了。
但是除非有人用物理手段逼着张三转账,否则张三有几个比特币,他始终就有几个,不会受到其他外在力量的干预。
但是,把这一套挪到金融上,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怎么把所有权玩出乘数效应来?我们找银行借贷,明知道银行里的钱是客户的,我们相信银行不滥借,因为银行有准备金,有央行监管。所以银行手里有100万,能够借出去300万,我们也不担心,反正一切都是数字。
但是所有权不是这样。我有一个照相机,借给你用可以,你现在要找我贷三个相机,说拍完之后还给我五个,我哪里去变?我就算有,借给你了怎么保证你能还给我,怎么保证你还得起?之前作为优点的反审查、监管,现在就变成阻碍了。
而DeFi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要在区块链上模拟出我们平常见到的金融交易,像最基本的借贷和各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品。
高级金融衍生品,从区块链的角度来看并不复杂,因为本质上都是合约,在智能合约里面总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借贷、抵押和所有权转移,所以核心就成中心化的「信用衍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就都是计算机系的人做的事情了。
DeFi目前来是通过跨链来解决抵押,通过保证金制度来解决杠杆,最终实现了类似信用衍生一样的操作。
我们拿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例子,假如跨链的名字叫XX链,XX链上的货币叫做XX币。
比如我想抵押比特币换取以太坊,我就可以:
1. 把比特币锁定在一特定的地址,此时会在XX链上生成一个代表这个比特币通证Pseudo-
BTC,
2. 然后我在XX链上用智能合约抵押这个Pseudo-BTC,生成了相应的XX币;
3. 然后拿着XX币购买了一定数量的Pseudo-ETH,
4. 然后把这些Pseudo-ETH所对应的抵押物ETH释放出来,交易结束。
整个过程都是智能合约来完成的,没有人的参与。而如果我到期不还,那么我抵押的比特币就没有了。智能合约到期执行执行,把我抵押的这个比特币进行违约处理。
这样能实现了等额抵押,但是金融的魅力在于以小博大,所以我们需要超额抵押。 也就是希
能够抵押1个比特币,临时的借2个,乃至于10个比特币来进行投机。
假定XX链上有一个银行,大家没事可以把比特币锁定了,然后Pseudo-BTC送到这个银行里。现在的难题是,资金池有了,这个银行怎么来进行借贷,产生利息,还不产生坏账呢?
去中心化借贷,对坏账是零容忍的 ——因为有一点点坏账的可能,那么在一个没有信用的世界,这个0就会变成100%。这其实蛮道家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正是因为有了「武德」这个东西,才会有人不讲武德,才会出现坏账。
如果制度设计的就是把任何人都当作奸贼来防,那就没有坏账的空间了。
怎么才能没有坏账昵,那就是智能合约强制平仓。
智能够的优势就是一切都在链上,在链上就可以自动化。你拿1个BTC抵押,我可以借你10个,但是借给你之后,如果你的任何操作,导致帐户上的资产价值小于9.05个BTC,那么对不起,合约自动执行,你的抵押物充公。
这个其实和股票、期货、外汇的保证金是一样的,只是在链上去中心化的执行了。
当然,这个真要做起来,技术上还是有很多暗坑的,比如黑客完全可以人为的制造区块链的阻塞,让智能合约的执行延迟。而在延迟的过程中,价格可能就发生了变化了,这样是会出坏账和亏空的。
文/孟永辉
简单地按照横向的逻辑来看待Web3.0web3.0区块链派币,并不能够真正理解Web3.0的内涵web3.0区块链派币,甚至还将会把Web3.0带入到类似Web1.0和Web2.0的发展境地里。然而,这种倾向却是现在的主流,很多人仅仅只是把Web3.0看成是一个入口,并且真正开始以入口的方式和方法来落地和实践Web3.0,最终将Web3.0变成web3.0区块链派币了一个类似Web1.0和Web2.0的概念。
跳出横向的角度来看待Web3.0的方式和方法,真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它,我们才能真正把握Web3.0的内涵和逻辑。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的Web3.0其实是一个建构于区块链技术之上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Web3.0是区块链为我们诠释的未来生活的直接表现。
借助Web3.0,我们可以进入到一个以区块链技术为主导的全新的世界里。这似乎是我们理解Web3.0的正确逻辑。然而,如果我们还是在以一种横向的视角来看待Web3.0,而没有真正将看待Web3.0的方式和方法,上升到多维的角度,非但无法窥见Web3.0的全貌,甚至还将会极大地抵消区块链在其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在我看来,所谓的Web3.0,并非仅仅只是一个入口,而是一个比「入口」还要立体和丰满的全新世界。如果我们将Web1.0看成是一个「细胞核」,将Web2.0看成是一个「细胞体」的话,那么,Web3.0则是一个「生物体」。
Web3.0并不是一个物理概念
简单地将Web3.0看成是一个入口的做法,其实依然在用物理概念的方式来看待它。所谓的物理概念,其实是和互联网的内在逻辑是相同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是通过「屏」进入到了它所带给我们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享受购物,享受社交等诸多的互联网产品。尽管这种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升了效率,但是,它始终都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所谓的虚拟世界,其实是无法触摸的。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所构建的这样一个虚拟世界,其实是与现实世界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且单一的世界里,满足人们的需求。尽管这样一种单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样产生了诸多痛点和难题。我们看到的一系列的互联网乱象,正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这说明,仅仅只是依靠物理的概念,仅仅只是依靠物理的方式,并不能够解决人们所有的痛点和难题,甚至还将会把用户带入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我们看到的「系统」、「茧房」等字眼,基本上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作为一个物理世界的「掘墓人」,Web3.0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物理学的概念,而是更多地代表的是一个囊括了多种形态的全新概念。笔者以为,它应当是涵盖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涵盖了数字世界与智能世界的全新的存在。在Web3.0的世界里,我们实现的并不仅仅只是物理学概念上的生活,而是超脱物理学的概念,实现了的是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数字与实体的融通,这是一个多维、立体且复杂的全新世界。因此,如果仅仅只是以入口来形容和诠释Web3.0,并不是非常确切的。
Web3.0并不仅仅只是单一形态
无论是Web1.0,还是Web2.0,其实都是一种单一形态。基于这样一种单一形态,我们所建构的是一个相对对立,相对隔阂的世界。不同的技术之间,不同的商业体之间,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墙」的。我们所看到的互联网巨头们之间的征伐乱战,我们所看到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所看到的不同的技术之间的壁垒,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单一形态的具体体现。
对于Web3.0依然是一个入口的定义,其实在无形当中建构了一堵高墙,将Web3.0分成了内外两个世界。尽管在Web3.0以内,我们的确可以享受到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所带来的全新的生活,但是,Web3.0以外呢?我们依然还是要去感受传统而又原始的体验。这样一种方式打破的仅仅只是横亘于不同平台之间的「高墙」,弥合的是它们之间的「鸿沟」,实际上,它将Web3.0带入到了一种「内」、「外」两种不同的环境当中。
说到底,以「入口」来定义Web3.0同样将其带入到了孤立、对立、割裂的发展状态里,并未真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融通。按照笔者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Web3.0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入口」内外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是一个完全融通,内外兼修的新世界。在Web3.0的内外,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完全一样的新世界,在这样一个新世界里,我们不仅实现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而且还实现了不同技术之间的纵横联通,最终达成的是一个复合、融通的全新世界。
Web3.0并不存在「切换」的概念
很多人将元宇宙和Web3.0结合起来看待,甚至还有人认为,元宇宙是Web3.0时代的一个最为贴切的表达方式。对此,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元宇宙的逻辑下,依然还是存在着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切换」的概念的。如果依然有「切换」的概念,那么,Web3.0其实还是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打通的。
另外,所谓的「切换」其实依然是有一个「屏」抑或是「入口」的概念的。既然有这样的一个概念的存在,那么,Web3.0就不能称之为是真正意义上的Web3.0。按照我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Web3.0应当可以实现自身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景的自由穿梭,不同环境下的自由切换,并且这样一种「穿梭」和「切换」是无感的,是顺理成章的。
仅仅只是将Web3.0看成是一个入口的做法,其实依然是存在着「切换」的概念的。当「切换」依然存在,就预示着穿梭和切换的「不自由」,就意味着用户依然有感知的痛点。如果我们将这样一种Web3.0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Web3.0的话,未免有些太过简单和武断了。
笔者认为,在Web3.0时代,「屏」和「入口」的概念是无处不在的,当「屏」和「入口」无处不在的时候,它的存在便没有意义了。当它的存在不再有意义的时候,依然将Web3.0定义成为是一个入口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结语
当区块链的发展开始成熟,特别是当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开始串联成网,我们看到的是有关Web3.0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必然,透过它,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的是,区块链时代的来临。
跳出横向的、孤立的牵绊,真正站在新的角度来看待Web3.0,把Web3.0看成是一个实现了虚实结合,数实结合,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的结合的存在,才能真正抓住Web3.0的精髓和核心要义,才能真正把Web3.0带入到真正属于它的的正确的发展轨道里。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每日一文,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硬核干货。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最近看稀物nft平台的nft数藏玩家群讨论web3.0区块链派币:目前来说这个“村”算是野蛮生长的情况⌄web3.0区块链派币他们都在创造着一个没有中心化监管的世界web3.0区块链派币,web3.0区块链派币你能和里面任何一个人交流,你的财富能在这个村任意转移。
说到这里,其实和国内的情况有点类似,支付宝和微信能够覆盖大部分人的生活需求,Web 3.0 就是类似的存在,可是是去中心化监管,和资金能够跨国界转移。
就因为是去中心化监管,所以每个人都要为着自己的财富负责,目前这个村骗子满天飞,有人一夜暴富,也有无数人一夜归零。
等到一个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开始稳定下来,监管保安越来来稳定,就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村。这是目前 Web3.0 信仰者的宏愿。
这可以是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的开始,也可以是个泡沫,现在还真是难以断定。
最近 Web 3.0 很火,可是看了很多观点后,我还是没弄明白 1.0,2.0,3.0 到底是怎么串联起来的,它怎么就从 1.0 发展到 3.0 了?底层发生了哪些最根本的变化?有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
为了搞懂这些问题,我开始自食其力——思路很简单,看一看互联网到底都有哪些内容,以及在不同的阶段,这些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互联网的形态
为了便于分析,我把互联网按照“内容,软件,硬件”区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信息层、连接层和网络层。信息层在最上层,它是一切数字化的内容,这里面包括了基本的信息咨询服务,比如博客、新闻,也包括广义互联的服务,比如我们最常见的电商、团购、共享单车、社交、在线医疗、直播等内容。
连接层处于中间,它的作用是将信息搭载在物理网络上,在不同人或者物之间传输。这一层目前看只是一个协议层。对应的是 OSI 参考模型,网络层以上的部分,包括 TCP/IP 相关的协议,以及 HTTP 等一些应用层协议。
网络层在最底层,包含了路由器、交换机、光纤、无线等网络基础设施,这部分是由电信运营商提供,早期的互联网主要基于固定网络,随着 4G,5G 网络的部署,互联网已经逐步向移动网络转移。
实际上,在讨论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往往讨论得更多的是信息和连接,物理网络层则被归结为了通信,因为物理网络一般是由传统的电信网络提供商提供的,这部分与互联网应用本身并不直接相关。
那么,在 Web 1.0 到 3.0 之间的不同阶段,这三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Web 1.0
这个阶段在信息层面内容还非常少,主要是新闻资讯等内容,当然后期也出现了 游戏 、社交软件。这个阶段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浏览器,去浏览一些新闻资讯,BBS 之类的。也诞生了当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像搜狐、新浪、雅虎,等等,这些需要服务商的专业人员提供相对专业的内容。
在连接层面,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网络协议基本已经产生了,如 TCP/IP 用于网络传输层连接的建立和数据传输,HTTP 定义 Web 内容的传输方式,协议本身是支持多种信息传递方式的,但是在提供 Web 服务的时候,“连接”更多是 “单向”的信息传递 ,这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信息是从服务商传递到用户,用户基本是在“浏览”信息。
在网络层,路由器,交换机,光纤都已经具备,互联网还是承载在固定网,很多人对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可能还有印象,这个阶段无线还很少使用,GPRS 是一种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但是非常贵,所以很难普及。
Web 2.0
在信息层面,信息种类和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就是我们当前所看到的互联网的样子了,吃穿住行,基本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1.0 时代是看看新闻,查查资料,2.0 就更具有 娱乐 和商务的色彩了。这个阶段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用户参与内容创造,一个是更注重交互。这里的交互不仅仅是人与人,人与服务器的交互,也包括终端设备与服务器的交互,比如共享单车,依赖于物联网设备与服务器的交互,直播,依赖于摄像头与服务器的交互。
在连接层面,连接协议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是 信息传递变成了“双向” ,也就是大家说的“ 交互 ”,实现了用户与服务的交互,用户不仅仅是“浏览信息”,而且也提供信息。但是我觉得“双向”传递信息更准确,用户提供给服务的信息类型并不局限在创作内容,像物联网的控制信息(共享单车),订单信息(电商)等都是从用户侧传递出去的。这都是双向传递的结果。 信息的双向传递,使得互联网能够提供更为复杂的服务 ,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如此,比如直播这类互动流程比较长,比较复杂的服务。
在网络层面,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无线网络用于数据传输,4G 网络的普及,极大的降低了用户通过手机上网的成本,上网的速度也上了新台阶,这是移动互联网出现的根本原因,当然移动互联网只是一种网络形式,并不是我们要解释的互联网代际区分的标志。
1.0 到 2.0 变化的逻辑是什么?
信息层面的变化并不是 1.0 到 2.0 演进的原因,而只是结果,是什么导致了信息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才是推动 2.0 发展的原因。
连接层的“双向”传输,才是变化的根本原因,信息实现双向传输,推动信息内容不断丰富。
信息单向流动之后,自然就会有需求就是信息怎么双向流动,也就是交互。但是交互到底有什么价值,这个在早期谁也说不清楚,最早的 Web 2.0 应用应该是 blog,时间证明这个产品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我们现在看到的互联网服务基本上是 2.0 类型的,比如电商,共享经济,社交。这些我们看到的都是需要信息的双向流动才能得以实现的商业模式,但是 Web 2.0 的时候大家的确是没有想到的,都是在后期不断 探索 出来的。
Web 2.0 时代早期更多的是 ToC 的信息化,实际上企业的信息化也在同步的进行,只是没有 ToC 的那么容易感知到,但是 ToB 还有比较大的空间,所以大家都开始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产业互联网。
所以判断这个阶段是否到了瓶颈的一个标准应该是, 基于现在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信息这个层面还有没有扩展的空间 ,如果有还可以继续发展,没有就说明这个阶段差不多了。
2.0 时代比 1.0 时代有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巨大的,但是这两个阶段的区别仅仅是 “信息的双向传输” ,这个看起来并不高大上的东西。这也是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 底层逻辑的微小变化,能够引发上层应用的极大变革。 就像一个大树,如果树根部产生了一些晃动,那树顶上的树叶就像是在狂风暴雨中了。
我们依旧可以根据这以逻辑来看待 3.0 时代,在 3.0 时代在底层逻辑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看起来很不起眼的。
Web 3.0
按照上面的逻辑,3.0 应该是在连接层面发生一些变化,然后推动在信息层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是推动数字化进入另一个高度。
2.0 时代实现了双向传输,但是基本上是 “两方互动” ,那么再扩展一下, “多方互动” 呢?多方互动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多方互动“会不会成为 3.0 时代底层逻辑变化?
为什么多方互动会是一个变化方向?我们现在的社交软件,有没有感觉到群聊越来越普遍,单聊逐步变少?在二次元网络上是否出现越来越多的“圈子”,“社群”,“私域”。
按照这个逻辑,Web 3.0 能够让互联网在连接层面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网状网络” 。信息可以网状传输, 区别与 2.0 时代的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模式 ,Web 3.0 变成了多对多的互动。社交网络的群聊也许就是一个雏形。这种多对多互动模式不仅在社交领域有价值,在整个数字 社会 中也许是一个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是由现实 社会 决定的,因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就是多对多的。只是目前的互联网没有完全实现。
这个变化是否可以推动上层的信息层产生变革?
区块链就是一个多方互动的网络,在区块链的早期,有人就提出了价值互联网,“价值”在 Web 2.0 时代,是没有很好的进入信息层面的。因为原来两方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没有办法解决价值的权属,没办法保证价值的安全性,区块链这种多方互动网络的出现,让”价值“可以信息化,并在网络中传递了。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是数据要素流通,或者叫跨机构的数据共享,单纯的两方的数据共享显然还称不上数据要素流通,只有在更多方参与数据共享时,数据的价值才能发挥出来。这也是我在上次分享《如何通过区块链 + 隐私计算实现数据跨机构合规安全共享》中表达的观点。
无论是价值互联网,还是区块链 + 隐私计算构建的数据要素流通网络,可能只算是 3.0 时代信息层面增量变化的一种,元宇宙,工业互联网也都会为 3.0 时代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而且他们也都是需要“多方互动”,而不仅仅是两方了。
总结
互联网是如何一代一代发展 ,的确很难一概而论,但是连接形式的变化的确改变了互联网,也许未来还是朝着这个方向演进,那么“多方互动”就是推动 Web 3.0 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实现这种“多方互动”的网络?区块链也许是一个选项。
传媒
Web3.0初探
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
用户主导、去中心化的网络生态
Web3.0:致力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用户主导、去中心化的网络生态。 在Web3.0中web3.0区块链派币,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进行交互操作web3.0区块链派币,并在交互中利用区块链技术,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分配与流通。这样的整个用户交互、价值流通的过程就形成web3.0区块链派币了Web3.0生态。相比Web2.0的平台中心化特征,Web3.0致力于实现用户所有、用户共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生态。
Web3.0生态主要组成要素及特点:1)用户身份: 传统中心化身份容易产生安全和隐私风险,web3构建web3.0区块链派币了一个去中心化的身份标识,以DID作为web3的用户身份表现形式; 2)组织形式: web3的核心观点是用户共建、用户所有,所以会形成用户共建自治的组织形式,即DAO; 3)经济系统: 数字资产是web3的核心要素,数据资产将以通证的形式构成整个经济系统。截至2021年4月2日,DeFi各项目总计拥有约712万活跃用户,相比自2021年1月的160.78万增长了约3.5倍,NFT主流项目资产规模合计也超过100亿美元,成为元宇宙项目中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 4)呈现形式: web3中的所有活动和交互都需要依赖于特定的应用来实现,通过dApp的交互最终构成动态的web3世界; 5)从中心化存储到去中心化存储: 去中心化的存储方案即IPFS,为web3提供基础支撑。在web3生态中,区块链是核心支撑,其具有的技术、金融和 社会 属性将帮助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可信的数字化价值交互网络。
国内政策利好Web3.0技术发展,各大行业推进区块链应用。 十四五规划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同时要加大对沉浸式视频、虚拟现实、8K高清视频等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建设。除国务院外,各地政府也竞相出台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本地元宇宙相关产业建设。我们认为,在互联网络的发展过程中,Web2.0时代的中心化应用、平台模式将与Web3.0时代的去中心化应用、分布模式长期共存。无论是用户身份、价值系统、用户组织,都会在Web2.0和Web3.0中产生重叠。在这种重叠中,庞大的数据将如何存储、日趋紧张的算力将如何分配、流量竞争将如何发展等新课题,将为生态参与方带来挑战和机遇。
风险提示: Web3的相关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技术路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商业模式也还未成熟;政策监管不确定性;数字资产价值波动较大。
本文源自金融界
Web1.0 是以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为理念,其典型应用是以雅虎、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主要 特征是门户网站主导创作并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字和图片以及简单的视频 内容。
Web2.0 是以撮合劳动者和消费者为理念,其典型应用是以淘宝、美团、滴滴为代表的中 介平台和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内容社交平台,主要特征是平台作为中间商撮合多边市场, 用户不仅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同样可以成为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在平台上交易劳动力、创造内 容或者进行线上社交活动。
Web3.0 是以去信任、去中介和数字资产化为理念,以区块链为底层 关键技术,以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新一代互联网,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分布式账 本技术对 Web2.0 应用逻辑进行重构,利用区块链的可信协作、分布式执行、数据保护、资产转 移等能力进一步整合信息流、业务流和价值流,以更加标准化的、更加简洁的链上智能合约来代替现有互联网应用服务,消除对中心机构的依赖,奇异火的很多产品例如奇异链、DID都是基于web3.0的理念而来߅
关于web3.0区块链派币和区块链 web30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